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是什么)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是什么

非遗“安娜”是指藏族传统音乐舞蹈形式谐钦·安娜

一、它为何被称为“安娜”

很多人之一次听到“安娜”都以为是人名,其实“ANA”在藏语里指代古老曲调的之一段主旋律。谐钦仪式开始时,领唱师要先高唱三次这一固定主旋律,久而久之,人们把整段仪式俗称作“安娜”,也就形成了现在的非遗项目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是什么)-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二、它的历史有多长

根据《卫藏通志》记录,谐钦最早出现在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时期(约公元8世纪)。到了清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再次提到谐钦用于庆典。一个节目被官方文书反复登记,说明它在千年里从未断代。我个人认为,这份“不断线的历史”是它能入选国家级非遗的重要原因。


三、表演内容包含什么

  1. 领唱:长者用胸腔共鸣诵出祝福词,声音回荡在寺庙庭院可传百米。
  2. 群舞:年轻男女围成半圆甩袖,节奏由慢转快,袖子长度可达一米二,与《红楼梦》里“水袖”有同工之妙。
  3. 念白:在唱段空隙插入四六骈文式的祝福,类似唐卡下方的说明文字。
  4. 乐器:仅用扎念琴与达玛鼓,无其他伴奏,更大限度保留人声纯净度。

四、初学“安娜”的三步速成

不少读者留言说想学又怕太难。其实新手只要按下面路径,一周就能上台走个过场:

之一步:跟录音模仿三长一短的呼吸,“吸吸吸呼”刚好卡住前奏拍点;
第二步:对着镜子甩袖,先练小圈后大圈,让袖子始终扫过膝盖外侧;
第三步:录一段自己的音频,与原唱对齐声谱,只要波形重合就说明音准到位。


五、常见误区我踩过的坑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是什么)-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1. “衣服越华丽越正宗”:错!历史上僧侣表演只用素色藏袍,真正考究的是袖口宽度。
  2. “女声必须尖亮”:错!老艺人告诉我,“沉下去”的胸腔共鸣才是地道藏腔。
  3. “舞步越快越好”:错!谐钦的核心是稳,脚腕始终贴地滑动。

六、数字也能讲故事

去年,哔哩哔哩上一条谐钦·安娜视频播放量达382万,留言区出现230条“想学”的呼声。与此同时, *** 自治区群艺馆数据显示, *** 地区正式登记的传承点从不足30处增长到48处,增幅60%。数字的背后,是年轻观众“先听后学”的迁移,这比我任何文字动员都更有说服力。


七、我能为传承做什么

  1. 把课堂搬到户外:我与三位同学在宗角禄康公园做快闪,两小时吸引围观群众73人。
  2. 开直播带练:用抖音直播示范甩袖,在线跟练人数突破一千两百人。
  3. 写小册子:将节拍图解印成手掌大的便携册,已在 *** 古建书店售出五百本。

引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概论》(王文章,中国文联出版社):“传统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活里的空气。”把谐钦·安娜放回日常生活的每一次呼吸,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最尊重的守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娜是什么)-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