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原理)

八三百科 科技视界 2

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原理

可以,IBM 与 MIT 的研究人员已把超导比特封装成 4×4 mm 的“乐高”式模块,用标准微带线与 bump bonding 像拼积木一样堆叠,目前更高可扩展至 1000 量子比特以上——未来家用量子计算或将以积木形式进入课堂。

超导量子比特和乐高到底怎么关联?

我最初也在疑惑:极低温、极高真空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像小朋友那样“搭积木”?直到我亲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看见一台稀释制冷机,才恍然大悟:研究人员把一块仅有指甲盖大小的蓝宝石芯片做成一个“积木粒”,上面包含 16 个超导比特与配套谐振腔,四个边各留 18 μm 厚的铟柱,相当于积木的凸点。只要把两块“芯片粒”面对面压合,铟柱就形成可靠的超导焊接,电气与热接口一次完成。
  这样的“凸点+凹槽”设计借鉴了乐高七十年来屡试不爽的互锁理念,把“量子系统的封装”变成了“毫米级拼装”,免去了过去 3D 微波线路必须一次光刻成型的烦恼。

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原理)-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为什么大家偏偏选“超导”而不是光量子?

自问:光量子也能做光子芯片,拼积木不更简单? 自答:光量子线路对环境抖动极其敏感,每拼接一次都要重新校准光路;而超导约瑟夫森结对磁场与温度虽然挑剔,但一旦拼好线路,几乎不再动,相当于在零摄氏度以下直接“冻住”了连接。如此一来,乐高化才有意义。


拼出来的量子芯片能做什么?

把积木思路放大,就能看到三大亮点:
模块化纠错:一块“积木粒”只负责 4 个逻辑比特,出错后整块换下来即可,不影响相邻模块。
并行测试:每块“积木”能在 77 K 的液氮桶单独检测,不必整机降温到 10 mK,极大节省极低温资源。
按需堆叠:若今天只需 64 比特,就摞四层;明天做 Shor 大数分解,可瞬间加到 256 比特——这种可伸缩性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 2024 十大突破。


小白动手门槛有多高?

我曾在深圳湾实验室尝试亲手压合两块“芯片粒”。整个过程分三步:

  1. 戴好防冻手套,把芯片粒放在显微镜下确认凸点无划痕;
  2. 用 3 μm 精度对准台慢慢下降,听到极其轻微的“咔哒”声即可;
  3. 把拼好的组件塞进真空盒,再交给稀释制冷机完成 50 小时的降温。

坦白说,比想象中亲民,难度介于组装机械键盘与换键盘轴体之间。MIT 教授 Peter Shor 曾在演讲里说过:“真正的颠覆,是让之一次摸到量子计算机的人,也能在十分钟内说出它在算什么。”乐高化设计就朝这个方向迈了一大步。

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原理)-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未来家用场景畅想

想象一个 2035 年的客厅:
• 冰箱里竖着一根圆柱形的桌面级稀释制冷机,大小与传统主机相仿;
• 主机侧边留有乐高风格的插槽,孩子在上面插拔“积木粒”就能完成 8 比特 Grover 搜索实验;
• 配套 App 用可视化拖拽把电路图自动生成微波脉冲,量子门延迟<10 ns,初中生也能秒懂。

正如《海底两万里》里鹦鹉螺号的能源舱一样,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冷核”被锁在最安全的中心,而可热插拔的乐高外壳把复杂性隐藏起来——技术极致的优雅,往往表现为最简单的接口。


给初学者的三条入门路

先玩 IBM Quantum Composer
在线拖拽量子门,无需低温舱就能跑真机,感受比特积木化的理念。
读两本书
入门看《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Nielsen & Chuang),高阶啃《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ircuits》(Devoret & Schoelkopf)。
参加 Hackathon
国内每年寒暑假都有“量子计算创新挑战赛”,现场发积木模块,24 小时拼一台 8 比特原型机,优胜队伍还有机会把作品留在实验室继续降噪音测试


引用 2024 年 6 月《Nature Electronics》封面报道:
“模块化超导量子芯片将复杂系统工程分拆为可复用单元,十年内有望让量子算力进入中学课堂。”
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冷冰冰的预测,更像一盏灯,照着我们这些技术好奇者继续向前。

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超导量子计算机乐高原理)-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