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7

为什么偏偏是斗门的非遗“活着”

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翻遍《珠海志》,会发现斗门地处咸淡水交汇,水网与古驿道的叠加让中原文化与疍家文化在同一片沙田碰撞。就像老舍在《正红旗下》里写旗人年俗,文化的“根系多”,才不容易被台风连根拔起。


新手最关心的问题:看一场醒狮到底难不难

不用预约也能偶遇。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七,斗门镇南门村的醒狮会按老规矩“采青”——从祠堂出发,沿着水松街一路踩高桩。新手只要做到三件事:
1. 早到半小时,站到水塘对岸,那里视角低,能把整只狮子和倒影一起收入镜头;
2. 随身带10元红包,狮子张嘴时塞到狮喉,寓意“开口生财”;
3. 别忘了问鼓手能不能试敲三声,鼓点记在手机里,回家练节奏特别有用。


水上婚嫁能拍照吗?会不会打扰新人

先说规定:目前仅莲洲镇光明村开放“观赏式”水上婚嫁,时间固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新人花轿停在岸边,八音锣鼓队上船巡游。拍照完全允许,甚至新人会主动给“利是”请大家多拍,因为疍家人相信“被越多人看见,福气越大”。想拍出电影感?把机位放在水边荔枝树下,长焦压缩花船与碉楼背景,画面自带旧时代滤镜。

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豆沙糍、虾米糍、叶仔糍怎么分辨

  • 豆沙糍用莲洲本地红豆,蒸好后呈栗子色,趁热掰开会“拉丝”十厘米以上才属合格;
  • 虾米糍只在白蕉镇市场早晨七点出现,虾干粒直径必须超5毫米,咬开能听到咔嚓声;
  • 叶仔糍用蕉叶垫底,带微酸发酵味,是疍家人出海前的“干粮版年糕”。

乾务飘色到底“飘”到哪里

飘色,其实是把宋代戏文人物架在4米高的钢枝上,由8到12岁孩童扮演。2024年国庆我亲眼看到《穆桂英挂帅》的“色心”小女孩一手拿枪一手抱娃,枪尖还能旋转——全靠一根仅小拇指粗的隐蔽钢条。诀窍在“色柜”下方的壮年汉子匀速前进,脚步节奏必须和鼓点“咚—咚—咚—停”完全一致。想学?先在空地绑上沙袋走直路,膝盖不打弯即可入选护色队。


小白也能动手做的体验课价格表

项目地点时长人均费用
莲洲豆沙糍莲洲镇石龙村旧粮仓90分钟58元
斗门扎狮头骨架南门醒狮会馆3小时198元
疍家咸水歌教唱白藤湖文创社2小时88元

官方地图与隐藏路线一次给全

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珠海市文化馆2025新版《斗门非遗数字地图》已经在“珠海发布”公众号上线,但新手容易忽略两条隐藏路线
1. 从御温泉出来,步行600米到“旧县府”门口,周一到周五下午五点有老艺人摆卖手工响刀,10块钱一套,是醒狮队的训练道具;
2. 在莲洲码头包一条快艇(180元/小时),顺流而下可看见疍家人修补“疍艇棚”,这种竹棚一年只在冬季出现,棚顶插着榕树枝,据说能“压浪头”。


一本书读懂斗门非遗的底层逻辑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振江教授在《水上陆下:珠江口疍民文化志》里提出一个观点:
“斗门非遗的核心不是物件,而是‘人随水走,技随身走’的动态传承。因此,体验者本身就是仪式的一部分。”
下次当你接过鼓槌、踏进花船,那一刻,传统在你身上又活了一次。


2025年珠海数字档案局公布数据:斗门区全年非遗体验活动突破45万人次,其中首次参与者占73%,这一比例比2023年提高了整整18个百分点。下次你带着相机来,或许就会被计入下一年的“新血液”名单。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