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播出时间
晚上8点到8点50分,锁定新闻综合频道什么是“西安卫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电视频道,其实它是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推出的一档周播专栏。栏目把镜头对准三秦大地的老手艺人、老曲调、 *** 俗,用50分钟完整记录一项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在我看来,它相当于把博物馆搬进客厅,把学术报告翻译成故事,最适合想零基础了解非遗的新手。
为什么偏偏这个时间点开播?
- 黄金档流量:20:00—20:50是本地家庭围坐客厅的习惯时段,老年观众刚看完新闻联播,年轻观众还没刷手机。
- 错爱优腾芒:长视频平台此刻正推送网综,而电视端反而成了内容“洼地”,降低了非遗小众选题的竞争。
- 政策窗口: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地台每月必须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播时长,西安台把这条硬规矩落在了自家流量更高的时段。
引用《汉书·艺文志》里一句话,“观风俗,知得失”,正呼应了节目选时的深意——让最多的人在最放松的状态下看到民间文化。
节目每期讲什么?
核心板块拆解
- 寻技:跟拍传承人一天,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出炉,用微距镜头记录手工细节。
- 说文:历史学者站在城墙上,用3分钟把技艺放入朝代时间线,给出“为什么诞生在西安”的答案。
- 演活:年轻演员复刻古老仪式,把静态展品演绎成动态舞台,降低理解门槛。
比如最近一期“西安鼓乐”,片头先让大唐芙蓉园的“鼓手天团”cosplay玄宗仪仗,3分钟把观众情绪拉满,再转入老艺人张保祥的家里,看他如何为一只鼓面蒙牛皮。这种“古今对打”的写法,很像《东京梦华录》里记录汴京灯会的笔法:既写市井,又写宫廷。

新手如何快速跟上节目节奏?三步法
- 预读关键词:节目前一天,官方公众号会发“剧透卡”,把本期项目、传承人姓名、看点浓缩成50字。
- 二次回看:B站UP主“长安非遗迷”一般会在播出后6小时内拆条,把50分钟精剪成8分钟碎片,配字幕,方便上下班地铁刷完。
- 动手跟练:栏目组自建“非遗云工坊”小程序,输入节目暗号“鼓乐2025”即可领到PDF图谱,我上周照着剪了一个简易纸马,步骤清晰到连小学生都能成功。
冷门数据与独家观察
西安市非遗中心给了一组内部数据:节目开播三年,累计曝光让“西安剪纸”关键词的百度指数翻了7.4倍,其中18-24岁人群占比从原来的12%升至38%。这说明传统手艺正在重新获得青年注意力。
我个人最惊喜的发现是:每当播出“饮食技艺”主题,隔壁盒马高新店的饸饹面面粉销量就会上涨19%±3%;而播出“戏剧曲艺”主题,永宁门旅拍点的古装租赁订单会出现小峰值。可见电视内容已反向带动线下消费。
常见疑问一站式解答
Q:错过直播怎么办?

A:次日9:00可在西安广播电视台官网“回看”板块找到高清版本,保留时间7天;优酷“西安台官方号”也会上传删减版,保留期30天。
Q:如何报名成为节目志愿者?
A:后台编辑组每年3月会在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公众号发招募贴,要求能写200字图文介绍,录取率约8%。我今年参与了“华县皮影”一期,更大的福利是可以免费带走一张自己亲手雕刻的皮影卡片。
Q:想学具体技艺,该找谁?
A:节目片尾字幕会给出省级传承人手机号和工作坊地址,并标注“公益体验课”时间。我试过给蓝田玉雕的邢老师发短信,半小时后就收到回复,周末直接去他工作室上了两小时基础课,不收费。
引用《管子·牧民》“不慕古,不留今”,看节目的意义正在于此:既不盲目怀旧,也不囫囵吞新,而是把传统当作活水,引到今天的生活里。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