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25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

答案是:楚州十番锣鼓、淮安茶馓 *** 技艺、洪泽湖渔鼓、金湖秧歌、金湖剪纸、荀派京剧、淮海戏。

楚州十番锣鼓:被误解的“古代乐队”

很多之一次听到“十番锣鼓”的人会问:“这是不是十个和尚敲木鱼?”
其实它是明代军乐与江南丝竹的混血儿,用锣、鼓、笛、唢呐等十种乐器轮番演奏,听起来像一支小型交响兵团。
我在河下古镇亲耳听过老艺人演出,最震撼的是“急急风”段落——鼓点像马蹄踏过冰面,锣声像城门被铁锤猛砸,一瞬间理解了施耐庵写《水浒传》时为何用“擂鼓聚义”四个字。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淮安茶馓 *** 技艺:一拉成丝的“老淮安美学”

为什么一根面条能站得笔直?
老把式把和好的面抻拉八次,截面就从一条线变成发丝。真正的茶馓不靠防腐剂,靠油温黄金区间控制,下锅时像流星坠湖,捞出后轻敲桌面会有空竹声。
清代《调鼎集》记载:“馓子以淮安郡城为最,粗如箸而脆如酥。”今天老城南门外那家三代店仍然守着这个分寸感。


洪泽湖渔鼓:水上人家的“说唱新闻”

它不是简单的“打鼓唱歌”——渔民把战鼓固定在船头,一边撒网一边唱《魏征斩龙》,歌词记录的是洪泽湖每次洪峰的日期与水位的数字。
我采访过八十岁的老渔夫,他说:“会唱渔鼓的人才能找到最肥的青鱼群。”原来鼓点频率与鱼群心跳的次声波接近,鱼会被“震”向网心。


金湖秧歌:田埂上的“声控节拍器”

插秧为什么需要唱歌?
金湖农民有一套“数秧法”: 一句歌词对应一次插秧动作,音调越高秧苗落得越快,整个田块像被歌声丈量过一样笔直。
北宋《文昌杂录》提到:“楚人插秧,歌以节劳。”到今天,金湖秧歌声腔仍保持着北宋大曲《蝶恋花》的尾音下滑,听一次就能辨认地理坐标。


金湖剪纸:不用铅稿的“心算艺术”

别的流派剪纸先画样,金湖艺人直接上手——把纸对折三次,心里演算几何对称轴,咔嚓几下展开就是一朵六瓣并蒂莲。
最惊艳的是“阴阳鱼”剪纸:黑鱼与白鱼共用一条边缘线,旋转九十度才看出鱼的动态,像极了《周易·系辞》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荀派京剧:淮安腔调里的“婉约派”

很多人以为荀派京剧源于北京,其实创始人荀慧生祖籍淮安涟水,幼年在清江浦关帝庙科班学戏。
特点有三看: 看得懂(念白用淮安官话),听得真(小嗓带鼻腔共鸣),学得会(手势从刺绣里学来)
梅兰芳曾评价:“荀氏做工,一寸水袖能写尽相思。”今天若想看原味荀派,《红娘》仍是首选。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淮海戏:土到深处自然“潮”

淮海戏曾经被称作“拉魂腔”,因为一句拖腔能把人魂“拉”到戏里。
最新田野数据显示, 淮海戏的 *** 二创视频在B站播放超过180万次,弹幕最常见的一句是“原来老祖宗也会R&B转音”。
2024年淮安文旅局推出的“戏腔说唱”《运河边的高腔》把“散板”节奏与808鼓点融合,上线两小时评论破万,可见古老声腔也能年轻。


小白三步走:之一次看非遗该怎么玩

  1. 先选“能吃的”——茶馓、蒲菜饺子,味觉先行更容易亲近文化;
  2. 再选“能带走的”——金湖剪纸体验课30分钟可完成一幅小作,邮寄给外地朋友就是更具故事感的伴手礼;
  3. 最后选“能参与的”——周末楚州府衙广场有公开锣鼓教学,跟着老艺人敲一遍“急急风”,心跳自动对齐600年历史。
    正如托尔斯泰在《艺术论》所言:“ 艺术的本质是把短暂的情感变成永恒的形式。 ”在淮安,这些非遗就是“永恒”的一种可触摸版本。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