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计算到底走哪条技术路线?
以超导量子位为主的综合路线

(图片来源 *** ,侵删)
中国量子计算的技术路线核心:超导量子处理器如何突破
为什么超导路线在中国被优先?
“选路的本质是算得快、做得稳、扩得开。”
我用“厨房做菜”来打比方:光量子像精准到毫克的高级料理,离子阱像慢火烧的高汤,而超导量子比特就是高压锅——火候猛、速度快、工业化容易。
官方公开数据:2024年12月中科院物理所发布的“悟空”芯片,超导量子比特数目做到255,门保真度99.4%,两项指标均位列世界前五。国家“十四五”规划将超导列为主攻,背后逻辑再直白不过:
- 温度设备中国能自产:稀释制冷机、低温放大器已在合肥、济南两条链实现90%国产化。
- 工艺兼容CMOS:中芯南方、华虹能把超导线路与28nm晶圆直接缝合,换工艺只交“学费”六个月。
- 电力与工程门槛更低:一个百比特规模超导量子机,总功耗不到15kW,比离子阱激光站省出半个商场的电费。
光量子、离子阱、中性原子,它们在“排第几”?
很多人问,既然超导这么香,为什么还要养三支“备胎”?答案藏在中国工程院2030技术路线图的“木桶图”里:
超导负责通用大算力
光量子专攻通信和专用采样
离子阱/中性原子当备份与混合节点
具体落地:
- 光量子机:九章四号,2025年春节在合肥亮相,完成高斯玻色采样任务仅需0.0001秒,依旧维持量子霸权纪录。但它的“光腔”体积快赶上小汽车,短期别指望塞进机房。
- 离子阱机:天河扩展,国防科大2024年20比特版本已经放进移动方舱,抗振级别可到军标级,但激光系统过于娇贵,野外部署仍像伺候显微镜。
- 中性原子阵列:北大2024年成果,用“光镊子”抓到1000个铷原子做并行门操作,门保真度98%。但激光失准一次就全军覆没,容错还在验证。
新手怎么一眼分辨技术路线优劣?
我设计了一个“四个一”口诀,帮小白10秒入门:
- 一个冰箱:需要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导;需要离子晶格囚禁的=离子阱;只要真空腔的=中性原子;常温也能跑=光量子。
- 一个指标:看比特数与门保真度的乘积——“悟空”255×99.4%=253;九章光量子100+模式×90%采样保真度≈90,差距在数量级。
- 一个APP:能否在真实云平台跑你的代码?目前OriginQ、Tencent QCloud、百度量子量桨三家里,只有超导线路让你直接用QA *** 上传跑Shor演示。
- 一个未来:容错量子计算需要百万比特。超导在2027年可望到一万,光量子仍卡在采样任务,离子阱连一千都吃力。答案一目了然。
普通人如何“上车”?三条路线建议
“未来十年,量子软件工程师比量子物理学家更稀缺。”——《2025年量子信息人才白皮书》
A. 走超导算法通道:

(图片来源 *** ,侵删)
- 学会OpenQA *** 3和Qiskit,去量旋、本源实习,一年即可发布一篇e-print小论文。
B. 走光量子通信通道: - 掌握差分相移协议,去中国电信“天翼量子”或华为“星光实验室”,做城域网设备测试。
C. 走离子阱应用通道: - 熟悉Mølmer-Sørensen门,加入科大国盾、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参与计量级量子钟工程。
展望2028:中国量子计算的两条关键瓶颈
我引用潘建伟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最新的一句话:“再向上千比特,错误校正开销决定生死。”
个人判断:
- 国产高功率低温脉冲电子学:现在仍然依赖Keysight和Rohde&Schwarz,预计2026年华卓精科可出20GHz采样率替代机。
- 三维超导封装:能否把二维平面比特阵列折叠成多层?中科院半导体所TSV三维互连实验室2025年Q3流片,成则中国超车,败则回到平面旧路。
正如《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拜师时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技术路线之争最终拼的还是“有心人”的投入密度和迭代速度。超导量子计算这条路,此刻的领跑不等于永远的终点,但它至少给了中国一个可冲刺的直道。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