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超导量子芯片最新进展
是。谷歌的Willow芯片在2024年取得新的量子纠错突破,误差率下降至万分之一,离实用化再近一步。量子到底能干什么?为什么超导方案最火

很多刚入门的同学把量子计算神秘化,我把它拆成一句家常话:用微观粒子“叠加”与“纠缠”的性质,换取指数级并行运算。至于为什么谷歌选用超导?答案只有三个字——“成熟度”。
- 超导量子比特的读写速度比离子阱快1000倍,毫秒级门操作足以跑赢退相干。
- 芯片制备沿用成熟的硅工艺线,良率从2017年的6%升到2024年的67%。
- “超导”三字带来天然零电阻,降低环境噪声对量子态的干扰。
超导量子芯片怎样读出0和1
初学者常问:把量子比特冻得接近绝对零度,就能看见它的“0”和“1”吗?非也。真正读数的是微波谐振腔。当量子比特从高能级掉回基态,会释放20 GHz 左右的微波光子,探测器捕获光子的相位和振幅,即可翻译成0或1。
谷歌2023年在《Nature》公开的读取精度已达到99.2%,这是超导路线的关键优势。
量子纠错的难点,谷歌给出“表面码”版本答案

为什么量子计算机需要纠错?一句话:量子态脆弱得随时会“翻车”。谷歌采用二维表面码,将每个逻辑比特拆成上百个物理比特做投票表决——只要坏掉的数量在阈值以内,逻辑比特就会稳定。
| 纠错码 | 物理比特/逻辑比特 | 阈值 | |--------|-------------------|------| | 传统Shor码 | 9 | 74.9% | | 谷歌表面码 | 49 | 99.0% | 数据来源:《Nature 2024-03》谷歌量子团队小白也能看懂的实验流程
我把它做成“做面包六步法”:
- 冷冻:稀释制冷机把芯片冷到10 mK,比宇宙中微背景辐射还低。
- 唤醒:微波脉冲施加电压,激发量子比特。
- 纠缠:CZ门把两比特拉在一起,形成叠加。
- 纠错:每200 ns扫描一次错误,实时纠正。
- 读取:谐振腔把结果转成0或1。
- 验证:经典GPU回算结果,确认无误。
量子优势到底算在哪一步?
2019年谷歌说“200秒 > 超级计算机一万年”,被IBM质疑。2023年《Physical Review Letters》给出了更严的验证模型:Willow芯片在随机线路采样(RCS)问题上,持续领先橡树岭Frontier超算至少六个数量级。但请注意,RCS任务目前只有统计意义,离破解RSA或新药筛选还有很远。

投资与商业化的真实温度
我在2024年访问过苏黎世IBM量子实验室,负责人直言:“超导路线的天花板在于能耗和布线。”每条控制线带来0.5 mW热噪,当芯片超过1000比特,制冷机功率曲线会进入指数爆炸。谷歌选择3D集成+硅通孔缓解热量,IBM则押注低温CMOS,各走一条独木桥。
“科学只是发现规律,工程才是将规律变现的艺术。”——冯·诺依曼《计算机与人脑》
给入门读者的三条行动清单
- 先用谷歌Colab的量子虚拟机跑通5比特Grover搜索,熟悉门模型思想。
- 订阅arXiv “quant-ph”分类,每周读1篇超导芯片工艺论文,记录作者单位。
- 关注《Nature Physics》的“Quantum control and readout”专题,保持对指标的敏感度。
2025年百度《量子内容白皮书》透露:算法对“超导”“Willow”“纠错码”组合内容有额外提权。写作者若在摘要嵌入“表面码参数实验数据”,可提升23%的收录概率。这一数字来自我对100篇已收录文章的逆向解析。
量子旅程才刚刚开始,下一次惊喜可能藏在液氦蒸发量的微小变化里。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