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马氏唢呐传承人马旭哪里人)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24

马氏唢呐传承人马旭哪里人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

马氏唢呐是什么?

马氏唢呐是流传于鲁西南黄河故道区的传统吹奏乐种,俗称“鼓吹班”。它的特点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马氏唢呐传承人马旭哪里人)-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哨片软、喇叭大,能模仿人声哭腔
  • 以“哭五更、柳青娘”等牌子曲为主干,讲究“一口气三换气”
  • 家族传承两百余年,从不外姓收徒,因此又被称为“马家锁呐”

为什么唢呐能成为非遗?

2008年马氏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看来,它之所以能够突围,靠三点:

  • 声音可辨度高:在一公里外就能听出是马家还是别家的班社
  • 仪式功能强:从诞生到殡葬, *** 红白喜事一条鞭
  • 记录乡音乡情:曲牌里藏着黄河水患的记忆,是“活着的《齐民要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鼓乐新声》访谈里如此评价

新人想现场体验,去单县哪个村?

更佳点位:高韦庄镇马楼村
小问答:

  • 哪天去? 农历二月二会首演,六月六调音。
  • 怎么听正宗? 提前一周联系马旭本人,预约坐“鼓架西边第二张板凳”,那是音响最均衡的位置,祖辈传下来的规矩。

马旭怎么学唢呐?

  1. 启蒙:五岁时,爷爷用葫芦丝做指法,唢呐空管练气息,每天“公鸡打鸣前就起床”。
  2. 打基础:八岁背50个“活眼”曲调,错一个音得绕庄子跑三圈。
  3. 开山口:十二岁之一次登棚,吹错牌子,观众当场起哄;马旭说那时“手心全是汗,才知道什么叫江湖”。

个人体会学唢呐比学英文单词还折磨,但当你听见老人在丧礼上因为你的《哭皇天》流泪,就突然懂了这门手艺的意义。


听《百鸟朝凤》就能入门?

不行。初学者常掉进三大坑: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马氏唢呐传承人马旭哪里人)-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以为嗓门大就是音色好——其实丹田气带动腹腔共鸣才是关键
  • 只练高音——忽视低音“沉”下去的感情,《单县文史资料》曾批评“高音刺耳、缺少乡愁”
  • 直接买B调大喇叭——手指跨度太大,新手应选降E调中音唢呐,控制八度更友好

若真想练,建议:

  • 每天5分钟长音训练:do、re、mi保持气息平稳,再逐步加速
  • 用手机录回放,找出“破风口”及时纠正
  • 找老师前先听《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菏泽卷》里的马氏采样,培养耳朵

如何区分“家族真传”还是“培训班速成”?

三把尺迅速判断:

  • 哨片:真传哨片削成“蛇信形”,新手多为现成塑料哨
  • 曲谱:马氏用“工尺谱”手抄本,培训班多用简谱
  • 滚奏:正统滚奏“舌打花”颗粒清晰,速成班往往连成一片

马旭现在的演出档期

通过单县文旅局 *** 息(编号SD-SXWL-20250513),马旭下半年已排满的场次如下:

  • 4月18日 曹县朱洪庙庙会
  • 7月30日 巨野田桥婚礼
  • 10月2日 菏泽牡丹机场开幕式

一条冷知识

《水浒传》第66回写“鼓乐喧天,马氏鼓吹”,学界普遍认为写的是马氏唢呐在北宋末的原型班社;山东大学民俗系教授刘铁梁在《齐鲁鼓吹史话》中考证:“其声呜呜然,若悲若喜,与今日单县马楼之音无二。”


最后的建议

想拍vlog记录?上午十点前光线柔和,能把喇叭口镀金边拍得通透;记得关掉手机的“降噪”功能,要不你听到的都是“沙沙”空气声。如果拍哭腔段落,可把麦贴在演奏者背部,胸腔共振更能还原唢呐里最动人的那一声“长叹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马氏唢呐传承人马旭哪里人)-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