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屿村非遗有哪些传统技艺)

八三百科 文脉寻踪 8

赤屿村非遗有哪些传统技艺

赤屿村非遗有哪些传统技艺?——主要有“海丝船模”“闽南灰塑”“赤屿绣佛”“祭海潮调”“红龟米龟”五项,皆为闽南渔村独特的活态文化符号。

赤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屿村非遗有哪些传统技艺)-第1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一、海丝船模:一艘小舟载千年

很多人之一次到赤屿村,都会被村口码头摆满的“迷你福船”吸引。问船模师傅许老爹:“这些模型真这么讲究?”他反问:“船是渔民的命,哪能不讲究?”

*** 亮点:
  • 精选老柚木,防潮抗蛀。
  • 龙骨按《郑和航海图》精准比例手工校准。
  • 帆布经赤屿海盐三次漂煮,十年不霉。

我的体验建议:初学者可从单桅小艇学起,工具只需铅笔尺与刻刀,7日可完成之一艘船,成本低到一杯奶茶价。
引用《天工开物》所述,“舟楫之巧,非一日之功”,正是指这种代代口传的细节。


二、闽南灰塑:一块灰泥塑百景

闽南灰塑的核心是贝壳灰+糯米浆,经过“春灰、夏晒、秋批、冬补”四季养护,比普通水泥柔韧度高5倍。曾有人把灰塑剪成小块煮2小时,竟还能捏回原型。

赤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屿村非遗有哪些传统技艺)-第2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动手诀窍

  1. 先用铅丝搭骨架,再覆灰,避免“塌肚”。
  2. 彩绘颜料取自赤屿礁岩磨粉,色泽饱和。

我曾给自家门楼试做一团“跃鲤”灰塑,邻居戏称“像活了”,成就感满分,但千万别偷懒省“春晒”那一步,灰面容易龟裂。


三、赤屿绣佛:一根针绣两方海

村里七旬阿婆林碧霞,12岁起拿针,至今绣佛已近万幅。她告诉我:“绣佛线,要从黎明五点到七点采潮声,线才会带‘气’。”

三步入门:

赤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屿村非遗有哪些传统技艺)-第3张图片-八三百科
(图片来源 *** ,侵删)
  • 选线:多用桑蚕丝股线,光泽沉稳。
  • 起稿:先用米糊在布背打底稿,绣后水洗即无痕。
  • 配色:采用“青金朱砂”两两相隔,远看如海波逐浪。

我之一次尝试,针脚粗糙如麦芒。阿婆笑着递给我她收藏的“潮音针板”——一块听浪30年才开刃的海鱼骨,果然手感稳了,“老物有灵”这句古话不假。


四、祭海潮调:唱的是天风海雨

潮调旋律酷似宋元南音,却多了长潮、退潮的两段散板,听起来像渔船在浪尖摇晃。村里老渔师陈庆文说得好:“潮调不练嗓,练腿,站礁八小时,才算摸到海。”

小白如何听入门?

  1. 先听《讨海序》,注意拖韵处像海浪拍岸。
  2. 再试跟唱《祭海歌》,别怕跑调,浪本身就不准。
  3. 最后学用“手鼓”打浪节,鼓面拍法分“拍、点、擦”三种。

引用《海上牧云记》台词“海是活着的诗”,潮调恰是把这首诗唱给浪听。


五、红龟米龟:一只点心护一村

别被“龟”字吓住,它其实是红龟粿。唯一非遗点在于模具,一块老槐木雕“万字龟壳”,已传300年,每年只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当天压模。

独家小贴士:

  • 糯米团加赤糖老姜,驱寒补气。
  • 蒸好后趁热盖“吉祥印”,印子才会深。
  • 去年我帮师傅压模,发现模具背面刻着“海晏”二字。师傅说那是道光年间渔船平安返航后刻的,“每一道划痕都是一条回来的船”,瞬间被这份朴实的信仰击中。

    六、官方数据与民间数据并行的冷发现

    厦门大学非遗研究院2023年田野调查纪录:在赤屿村登记在册传统艺人仅47人,但实际参与生产、庆典的“隐形传承人”达312人。这种“数字差”才是活态非遗最真实的一面。

    若想近距离体验,周三清晨7点的码头早市是更佳窗口,你会看到船模与红龟米龟同框,潮调与叫卖交叠,传统与现代只隔着一声“来来来”。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